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动机阶段

学生:动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它是借助于学生内部产生的心理期望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期望就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它可以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教师:为了使学生形成理想的期望,在学生实际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之前,应先作出安排使学生达到某种目标,以便向学生表明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领会阶段

学生: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

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手势动作等。

(三)习得阶段

学生: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知识。而习得阶段涉及的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

教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四)保持阶段

学生: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第一,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进程而减弱,如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孩提时的事情往往比当天的事情更清楚;第二,有些信息因长期不用会逐渐消退,如一个人已习得的外语单词会因经常不用而遗忘;第三,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新旧信息的混淆,往往会使信息难以提取。

教师:如果教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

(五)回忆阶段

学生: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

教师: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六)概括阶段

学生: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并不始终是在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的。同时,教师也总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学习过程必然有一个概括的阶段,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

教师: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则。

(七)作业阶段

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获得反馈;同时,通过作业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

教师: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的,一般说来,仅凭一次作业是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的,有些学生可能碰巧做得很好,而有的学生则可能碰巧做得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几次作业才能对学生做出推断。

(八)反馈阶段

学生:当学生完成作业后,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教师:教师应给予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接下来我们针对以上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

1.加涅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将学习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其中,( )是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它们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

A.回忆阶段 B.反馈阶段 C.了解阶段 D.作业阶段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信息加工的学习阶段。操作阶段,也就是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它们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作业的好坏是学习效果的反映。教师在这阶段要提供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习者有机会表现他们的操作活动。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学生提取信息过程并不总是在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学习过程必然要有一个(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把获取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

A.操作阶段 B.保持阶段 C.回忆阶段 D.概括阶段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信息加工的学习阶段。学习者要想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首先要依赖于知识的概括,同时也依赖于提取知识的线索。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则。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