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是中学教师资格笔试心理学中的重要考点,主要以例子型单选题的考查为主,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侧重理解,能够根据给定的例子判断出属于哪种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此外也可能考查到识记型单选题及辨析题,但概率不大。接下来结合一些例子帮助各位考生对感受性变化的规律进行全面理解。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在一种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各种感觉基本上都有适应,其中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如下:

(一)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适应明,视觉器官感受由暗到明的过程,如从电影院出来。属于感受性的降低。

暗适应:适应暗,视觉器官感受由明到暗的过程,如进入电影院。属于感受性的提高。

(二)听觉适应

听觉适应一般属于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如听音乐时刚开始放的声音很小,随着听的时间变长,声音放得越来越大,就是产生了听觉的适应。

(三)嗅觉适应

嗅觉适应一般属于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时间长了就感觉不到味道了,就是产生了嗅觉的适应。

(四)味觉适应

味觉适应一般属于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如老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每次做菜都会尝咸淡,时间长了,就尝不出来咸了,放得盐会越来越多,就是产生了味觉的适应。

(五)肤觉适应

肤觉适应一般属于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如刚洗热水澡感觉水很烫,冲一会儿就不烫了,就是产生了皮肤觉的适应。

(六)痛觉适应

痛觉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最难适应的。长时间的痛觉刺激可能导致机体麻木,产生一定的痛觉适应,也是属于一种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二、感觉后象(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指的是外界的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感觉印象暂时保留的现象。主要包括视觉后象和听觉后象。

(一)视觉后象

如灯灭后眼前还会出现灯泡的形状或光点,就属于视觉后象。若灯灭之后在黑暗中看到白色的亮点,称作正后象(白色光点印象和原形象一致);若灯灭之后在白墙上看到黑色的点,称作负后象(黑色光点印象和原形象不一致)。

此外,电影的制作原理也属于典型的视觉后象。老式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就是每秒移动24帧画面,这样当我们看到一帧帧图片时,会将上一帧图片的印象与下一帧图片连起来,形成一幅连续的动画,就是受到视觉后象的影响。

(二)听觉后象

耳虫效应是典型的听觉后象。即当我们播放完一首歌曲后突然停止播放,会感觉耳边还在萦绕歌曲的旋律,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就是耳虫效应。

三、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从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一)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产生的对比。如老师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标注重点、月明星稀、鹤立鸡群、红花还需绿叶配等。

(二)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产生的对比叫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再吃苹果,感觉原本香甜的苹果变酸了。

四、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一)感觉的补偿作用:一种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的现象。如盲人耳聪,尽管失去了视觉,但听觉显得特别灵敏。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如文学中常用的通感手法“甜蜜的嗓音”,用味觉形容听觉;当我们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看到橙色会觉得温暖,视觉引起皮肤的感觉等,都属于联觉现象。

小练习:

1.早上起床刚拉开窗帘时,感觉光照很刺眼,过一会儿就好了,体现了( )现象。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后效 D.联觉

【答案】B。解析: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在一种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视觉适应中的明适应,就是指从暗到明,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早上起床拉开窗帘感觉很刺眼,过一会儿就好了就属于明适应的过程。因此属于感觉适应。A选项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从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C选项感觉后效是指外界的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感觉印象暂时保留的现象;D选项联觉是指外界的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感觉印象暂时保留的现象。ACD不符合题意,因此选B。

2.张然说他特别害怕听到泡沫摩擦玻璃的声音,觉得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冷。这种现象属于( )。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后效 D.联觉

【答案】D。解析: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题干属于听觉引起皮肤觉,因此是联觉。A选项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从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B选项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在一种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C选项感觉后效是指外界的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感觉印象暂时保留的现象。ABC不符合题意,因此选D。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