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有关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考频还是很高的,主要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察,多为例子型反选,主观题的考察频率还是比较低的。对此,大家需要做的是理解每一个规律并掌握每一个规律对应的启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五大规律。

一、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关键词为:“由...到...”“从...到...”,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例如,我们是先上幼儿园,再上小学,再上中学,再上大学就遵循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假如家长不让孩子上幼儿园直接就上小学则违背了顺序性的规律。

教育启示为: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不能随意超越等级、顺序,跳跃前进而“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也不能消极保守,延误发展良机。

二、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关键词为:“不同阶段,不同特征,不同任务”。例如: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骨骼尚未发展完善,所以教学主要以活动为主;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得到初步的发展,所以教学内容主要为基本的读写算;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学内容多为一些抽象性和难度较大的知识,这就遵循了身心发展阶段性规律。然而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就是在幼儿园阶段就教给学生小学阶段该学习的内容,则违背了阶段性的规律。

教育启示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对比:

顺序性:强调方向性,由A到B,由B到C,不可跨不可逆。

阶段性:A和B不同,强调的是不可混淆,不可混为一谈。

三、不平衡性

不均衡性是指个体发展具有的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关键词为:“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例如:身高在婴儿期和青春期的时候发展得较快,而在其他时期发展得较慢,体现了同一方面不同速。再比如初中生虽然身高已经接近成人,但是心智尚未成熟,体现了不同方面不同步。

教育启示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四、互补性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关键词为:“身身互补和身心互补”。例如:盲人听力灵敏正是体现了身身互补,而残奥会的运动员身残志坚正是体现了身心互补。

教育启示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个别差异性

个体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关键词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个别差异性主要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个体,例如: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教育启示为:我们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那接下来大家通过一道题目来巩固一下这部分内容。

1.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A选项,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要求教师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B选项,不平衡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应做到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

C选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题干所表述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新的年龄特征”,即个体身心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从一个年龄阶段步入下一个年龄阶段,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D选项,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之间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因此本题选C选项。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