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呈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电视和互联网上的知识与信息等。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对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高效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接知如接枝。”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必须以学生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用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以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感性认识,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直接经验,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或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较多,但能力较差;有的人知识较少,能力却较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发展能力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知识与能力不是同步发展的。在教学中,必须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智力或能力。二者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科学的、有规律性的;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中应该防止两种倾向
(1)形式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的主要观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知识的价值只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2)实质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实质教育论的主要观点: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教育不在于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而应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应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 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教学内容是已知者,肩负着社会的委托,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培养和教育人。因此,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由教师决定。可以说,教师主导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思想方向和活动的进程,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深刻、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越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2.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客体,而且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学习,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随着教师的教做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决定着教学内容内化的可能性和程度,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掌握,而且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主动地适应学生的学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调节,学生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同时,也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调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在不断促进并检验着教师的教,教学彼此相长。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批判和纠正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或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偏向,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辩证统一起来。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其次,知识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会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只有在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启发、激励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记忆口诀:间掌传教。
“间”——“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中的间;
“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中的掌;
“传”——“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中的传;
“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中的教。
相关习题
1.【单选题】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里强调教学应该重视( )。
A.传授知识 B.发展能力 C.培养个性 D.形成品德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其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有赖于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题干中,“授人以鱼”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授人以渔”意思是更关键的是把捕鱼的技术传授给他,体现出了教学中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B项正确。
A、C、D三项:均属于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但不符合“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和完全实现,其结果必然是( )。
A.学生主动性的丧失
B.教师主动性的实现
C.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展
D.造成学生的被动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要求:(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和完全实现,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辨析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主动的基础上。( )
3.【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充分发挥的。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而不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主动的基础上。故表述错误。
4.【辨析题】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
4.【答案】×。解析: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能力水平。③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或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较多,但能力较差;有的人知识较少,能力却较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发展能力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知识与能力不是同步发展的。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5.【辨析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
5.【答案】×。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在不断促进并检验着教师的教,教学彼此相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决定着教学内容内化的可能性和程度,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掌握,而且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