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首先,教育的属性有什么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1)教育的本质属性。(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考察识记、理解)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由此可知,动物界无教育。我们所了解的“动物妈妈教动物宝宝飞翔、捕猎等等”均不属于教育。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由此可知,我们所具有的本能行为,如“吞咽、吮吸等等”均不属于教育,我们所做的无意识的活动也不属于教育。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知,教育必然是人与人之间有目的的交往活动,所以,想要满足社会性,目的性、育人性都必须得到满足。

综上,教育的本质属性考查单选题需要识记具体内容,例子反选的题目也会出现,当例子中出现“动物、本能、无意识”等词语时不属于教育。

2.教育的社会属性(考察识记、理解)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由此可知,“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教育的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使年轻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力,教育充当生产斗争工具的职能;

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教育充当阶级斗争工具的职能。而这两种职能在任何社会都会得到体现。

综上,判断例子时需注意“国家、学校”等词汇,题目中出现“教育是随着国家(或学校)的出现而出现(或消失而消失)”均是错误的说法。再有题中出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错误的说法。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教育既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由此可知,历史性重在强调不同。

综上,在判断例子时我们的着眼点就在于题干是否是强调不同。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提倡法家思想,但是汉武帝时期又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体现了教育具有什么特点?这个就是历史性,题中强调的就是两个朝代的不同。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由此可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等同于教育的本质。在此处就不再赘述啦!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由此可见,历史继承性重在继承,指的是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强调相同。这就如我们所说到的“儒家思想贯穿古今”。

综上,历史继承性和历史性是不同的,历史性重在不同,历史继承性重在相同。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教育目的几经变化”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教育目的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未变”。这两句话相差无几,但其所对应的教育的特点就不同了。第一句话重在“几经变化”可见是历史性,而第二句话重在“但其基本精神未变”可见是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由此可见,不平衡性强调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速度上是不同的,教育可超前也可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综上,在判断例子反选时,题中出现“教育总是超前(或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肯定是错误的。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