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感受性变化规律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以理解类的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要以理解为主,适当积累相应的例子,以下是对该知识点的梳理:

(1)感觉适应

是指在外界刺激持续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受性变化就是指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感觉中,比如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视觉适应等,其中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①暗适应:即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开始看不见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例如:白天去电影院看电影,从外面进入放映厅时,刚开始看不清里面的人和座椅,后来便能逐渐看清楚了,感受性发生了提高。

②明适应:即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开始觉得光线刺眼,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例如:早上拉开窗帘的瞬间,会觉得外面的光很刺眼,过一会就习惯了,感受性发生了降低。又如,开车从隧道出来的瞬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2)感觉后效

又叫感觉后像,即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其中视觉的后效非常显著,又叫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①正后像:盯着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后,闭上眼睛,还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东西,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相同。

②负后像:盯着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后,把视线转向白色背景上,则会看到一团黑色的东西,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相反,因此为负后像。

(3)感觉对比

即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把一个灰色的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中,会觉得方块暗了些。把这个方块放入黑色的背景中,会觉得方块亮了些。方块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是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视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了变化。又如,我们会觉得黑人牙很白等。

②继时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吃完糖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更酸了,吃完苦的药后吃糖,会觉得糖特别甜。甜的糖和酸的橘子,是两个刺激物,先后的作用于味觉器官,使得感受性发生了变化。又如,先把手放进热水中,再放进温水中,会觉得温水有点凉。热水和温水这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人的皮肤,使感受性发生了变化。

(4)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①感觉的补偿作用:即某种感觉系统的技能丧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例如:失去视觉的盲人,一般听觉较常人更敏锐;聋人可以“以目代耳”,虽然听不见说话声,但是可以通过读唇语而明白他人在说什么。

②感觉的相互作用:即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刺激同时引起两种感觉。例如:在生活中,红色给人火热的感觉,蓝色给人清凉的感觉等,红色和蓝色是视觉,分别引起了火热和清凉两种肤觉。又如,“甜美的声音”和“沉重的乐曲”等。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