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教师资格考试中,在教育学人物部分的考查占据一定的比重,本文将对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思想进行梳理,建议考生主要以客观题备考。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和他的教育目的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称“道德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来某些时候按照他们的心向或多或少地会遇到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儿童将来不管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如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在赫尔巴特看来,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中,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明确指出:“一个青年人纯粹出于得到好处的目的想向某一位教师学习什么本领和知识,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好像他选择什么颜色的衣料做衣衫一样。但是,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这就是说,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育目的冲动,成为安分守己以及毫无怀疑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从上述教育目的出发,赫尔巴特便理所当然地赋予道德教育以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强调说:“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都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按照赫尔巴特的看法,道德教育便是品格教育。其任务就是通过教学在学生意志中形成五种道德观念。他说:“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个性的核心—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的意向,这就是德育的目标,而不是其他。”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和“性格”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性格总是坚强的而不是懦弱的。一个有良好道德性格的人,知道什么是他要容忍的,并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遵循道德观念处身行事。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教育要成为培养性格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对儿童道德品格的形成起作用,应当与儿童管理和知识教学相结合,但也应有其特有的方法。一是陶冶,使受训的人心悦诚服,相信教育者的善意与力量。二是赞许和责备,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同时只有在为了克服学生的傲慢和顽固时才使用责备。三是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首要准备。

考题再现

一、单选题

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包括“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其中“必要的目的”指( )。

A.与儿童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目的

B.与儿童奠定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

C.与儿童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道德观念有关的目的

D.与儿童形成经验、思辨、同情、审美、社会、宗教等多方面兴趣有关的目的

1.【答案】C。解析:“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来某些时候按照他们的心向或多或少地会遇到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儿童将来不管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

2.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 ),该概念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A.道德 B.智育 C.美育 D.宗教

2.【答案】A。解析: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