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成就动机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形式,将成就动机进行了界定。他指岀:一般称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此类知识点在历年的教招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多以例子型或概念型的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大家需要能够进行区分和掌握。

1.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个体理解和掌握知识,并系统阐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需求,是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究、操作、领会以及应付环境等有关的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因此当题目中出现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时,基本可以锁定认知内驱力。例如王丽因为喜欢历史故事而认真听历史课,这种动机直接与她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关,就属于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向完成活动后获得某种成就或名次,满足个体胜任活动、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与个体自尊水平息息相关,是一种外部驱力,是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认知内驱力不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目标指向不是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因完成任务所赢得的能力水平或社会地位的提升,例如,学生在学校中努力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他的能力水平,与此同时也能够提升他在班级中的排名;公司的员工努力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他的工作能力,另方面突出的业绩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够给他带来晋升职位的机会。

3.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希望通过学习活动获得他人认可、关心、友谊和接纳的内驱力,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显然是一种外部驱力。

附属内驱力的产生一般有三个条件:一是学生与长者情感上具有依附性;二是学生曾享受到较多人际支持;三是学生在长者的赞许中得到了派生地位且享受这种派生地位带来的乐趣。持有附属内驱力的个体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期待,在考虑个人发展问题时倾向于迎合长者意愿。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学生眼中的重要他人发生改变,学生内驱力的来源也随之改变。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儿童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主要是为了得长者赞许。进入儿童后期或少年期,随着儿童情感依附性降低,学习的附属内驱力强度有所减退。同时,同伴和集体逐步取代家长和老师成为这年龄阶段学生的重要他人,赢得同伴和集体的赞许逐步替代了对师长的依附,成为附属内驱力的强有力因素。学生进入青年期后,学生自我认识更加深入,自尊心增强,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和兴趣爱好,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需要注意的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表现出较强的个体差异,受到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