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享乐主义理论

他们认为,人类的动机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据可能得到的快乐或痛苦的结果来决策自己的行动。英国哲学家边沁(J.Bentham)认为快乐和痛苦决定人类行为的动机,人都是以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幸福也就是趋乐避苦求得最大的快乐。边沁把人类动机过于简单化了,并且把资产阶级的利己本性,普遍化为全人类不变的本性。它的作用相当于动机。

2.本能理论

动机的本能论者认为,人的活动是先天内在安排好的。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e Dougall)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是由本能激发的,本能是激发行为的根源,弗洛伊德(S.Freud)指出人类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并认为人类行为主要可以用性和攻击两种动机来解释。我国儒家的“良知”、“良能”也是与生俱来的。

3.驱力理论和诱因理论

本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用驱力解释动机,把个体内部情况(如饥、渴等)所产生的驱力或需要看作行为的动力。他们认为,生理需要引起紧张或造成驱力状态,有机体必须从事某种活动以满足需要,才能降低驱力。这种“需要→驱力→行为”的关系是受有机体平衡作用所控制。本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不能仅仅用驱力降低的动机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行为。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应该用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动机。这种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在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外部刺激能够唤起行为并指导行动。

4.认知理论

动机的认知理论用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和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首先提出了“认知失调”这个概念。他认为,几种认知元素不和谐就会产生紧张状态,产生推动人去解决这种不和谐状态的倾向。例如,一个自认为优等生的人,考试不及格。这样就产生了两种认知元素:①对自己的高评价。②不相称的成绩。这两种元素不相和谐,出现紧张状态,必须加以解决。

5.唤醒或激活理论

唤醒和激活理论是一种新的动机理论。他们认为,每一个人在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关系上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唤醒水平。当出现偏离这个水平的内外刺激时,促使有机体活动,以恢复这种水平。

每一种动机理论都能解释动机的一些现象,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