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熟记个体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并理解每一个规律的定义。
2.学生能将每个规律与相应的教学启示一一对应。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从中体会更多教育学生的方法,改变已有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理解每一个身心发展规律的定义,以及每个规律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其中,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作为重点讲解。
三、教学难点
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区别、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的区别等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之前所学章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得知学校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五条规律,从而引出本部分内容,同时介绍说明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对该内容的整体感知。
(二)讲授新课
具体讲解会按照五条规律的先后顺序,由浅到难,循序渐进的讲解。先让学生对这5个规律的定义有个整体感知,接着通过提问及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消化相关知识,理解所学内容。
1.顺序性的讲解:会分别从身体和心理方面举例子:
身体方面的例子会设置两个问题。
问题一:胎儿在母体发育过程中先发育什么?
学生一般会回答出错,接下来可以具体讲解身体发展的顺序:小孩一般先发育心脏,然后再发育四肢,即由中间到四肢的顺序。
问题二:结合图片提问学生,小孩出生后,大动作会怎样发展?
这个问题学员基本都会回答正确,可以顺其自然的进行讲解:先会翻身,后会爬,再会坐,接着坐,最后才开始走和跑。
问题三:结合图片提问学生,小孩出生后,神经系统会怎样发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得出,人的神经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遵循一定的顺序而不断趋于成熟。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孩子的身体发展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
心理方面的例子也会设置两个问题
问题一:小孩出生后,首先具有的是情绪还是情感?
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会答对,简单解释一下即可:小孩刚出生就会哭闹,这就是情绪的体现,与爸妈等亲人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情感。由此判断出,先有情绪,再有情感。
问题二:小孩先具备机械记忆还是意义记忆?
这个问题学生也基本能回答出来。接下来可以举例进一步解释:两三岁的小孩有的能背诵很多唐诗,但很容易忘,这是机械记忆。孩子上学后真正学习并理解了诗中的意思,便不容易遗忘了,这便是意义记忆。
接下来总结一下,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发展,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这里的顺序性更强调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不可逾越性。所以,顺序性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或陵节而施(陵节而施在前面已讲过)。
2.阶段性的讲解:首先介绍阶段性的含义,同时强调阶段性与顺序性的区别。顺序性更强调方向性,而阶段性是在顺序性的基础上,将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切成几个阶段,它更强调每个阶段里面的具体特点和发展任务。可以举例说明,设置两个问题:
问题一:目前学校现有的学段有哪些?
该问题学生基本都能回答,主要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问题二:每个学段的发展任务是什么?
这个问题基本都不会。接下来教师可以解释: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等教育是进行基础教学,学会读、写、算等;中等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三观;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研究能力。由此,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发展任务是不同的,这就是体现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同时再向学生举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在每个时期学生呈现的总体特征,发展任务都不相同。
既然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继而引出我们的教学启示:教学中分阶段教学,不能搞“一刀切”或“一锅煮”。
3.不平衡性的讲解:会举两类例子,两种具体表现分别设置一个问题。
问题一:每个人的身高在什么时期发育比较快?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是不的。大部分人知道青春期的身高会发育比较快,很少人知道新生儿的身高发育也是特别快的。此时,学生会整体有个对比,这两个时期很快,那其他时期肯定是相对缓慢的。进而理解“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问题二:结合图片提问,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的快速时期是哪个年龄段?
该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答案。教师可以进行解释:经研究显示,2岁-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5岁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建议父母在孩子发育到两三岁的时候,由于孩子有学说话的需求,家长应和学生多沟通。在孩子发育到四五岁的时候,多让孩子读绘本读物。此时,学生也能理解不平衡性的第二种表现“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的真正含义。
问题三:结合图片提问,“狼孩”长大成人后重返人类社会为什么不能适应?
该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明确说出答案,教师可以解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和周围人群进行交流,但狼孩已经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不能适应周围人类环境。
既然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那我们在教学中该怎么做呢?继而引出关键期的概念以及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的讲解:互补分为生理和生理互补及生理与心理互补。生理和生理互补,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听觉和触觉特别好或者有些人手部残疾脚部却很灵活。生理和心理互补,身残志坚的例子会通过张海迪或海伦凯勒进行讲解,根据这些例子引出教学启示: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进行扬长避短或者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的讲解:先让学生寻找教室中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并询问这体现了什么规律。再通过讲解学生来自于千家万户,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背景经验,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由此启发学生“个别差异性”是不同人之间的对比,进而引出教学启示: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所有的规律讲完之后,让学生尝试说出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区别、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的区别,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果有些学生仍然讲不明白,教师可以进行总结:顺序性与阶段性的区别在于,顺序性强调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不可逾越性,而阶段性更强调每个学段内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任务;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的区别是在于,不平衡性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对比,而个别差异性是不同人之间的对比。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