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扎西安全到家,母亲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墙角。
B.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C.宽容,是一种坦荡,是一种豁达。
D.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4.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B.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C.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B.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着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
C.这好像是因为顾客太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
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6.下列句子,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B.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
D.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7.“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有( )。
A.夸张、对偶 B.比喻、对偶
C.拟人、排比 D.排比、夸张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C.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D.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9.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1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D.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1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
1.A【解析】
A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容易造成干扰,虽然有“像”字,但“母亲”和“劳动人民”一样,本质都是人。故此处只是举例。
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担心”比作“石头”。
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原”比作“大毡子”。
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海燕”比作“闪电”。同时,“高傲地”赋予海燕以人的情态,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本题选A。
2.B【解析】
A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樯橹”代指水军的战船。诗句大意: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B项,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穿空”夸大了“乱石”的高度和力度;“千堆雪”比喻浪花。诗句大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C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诗句大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胡虏一如猛虎!
D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管弦”代指音乐。诗句大意: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故本题选B。
3.C【解析】
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月”比喻成“青春鸟”。
B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你在哪里”反复,强调感情。
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花里带着甜味儿”是通感修辞手法。本来花是香的,用嗅觉才能感受到,甜味只有用味觉感受,但是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以味觉写嗅觉。
故本题选C。
4.B【解析】
A项,比喻,把“小河”比作“彩带”。
B项,夸张。形容“他”饿得程度。
C项,比喻,把“庄稼”比作“浪头”。
D项,比喻,把“白桦树”比作“少年”。
故本题选B。
5.C【解析】
A项,“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项,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喻成雕像。
C项,句中未使用修辞手法。
D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本题选C。
6.D【解析】
A项,比喻,将“她”比作箭。
B项,比喻,将航母比作树叶。
C项,比喻,将目光比作钢刀。
D项,拟人,将白杨树人格化,赋予白杨树人的性情与品格。
故本题选D。
7.A【解析】
此句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粉面”对“丹唇”,“威不露”对“笑先闻”,是比较工整的对偶。“丹唇未启笑先闻”运用超前夸张的手法,表现王熙凤泼辣的性格特点和美丽的外表。
故本题选A。
8.D【解析】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可叫“换名”。
A项,借代。该句选自《琵琶行》,“丝竹”本是制作乐器的材料,在这里代指音乐,是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B项,借代。该句选自《滕王阁序》,“佩玉鸣鸾”本是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在这里代指舞女,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
C项,借代。该句选自《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鱼鸟”本是传递消息的方式,在这里代指书信,是用具有典型化的人或事物的专有名称代替本体。
D项,比喻。该句选自《水调歌头·盟鸥》,意思是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此处本体为湖水,喻体为翠奁。
故本题选D。
9.D【解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涕”意为眼泪,是本体;“雨”是喻体;“如”是比喻词。诗句将眼泪比作雨,写出了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与痛苦。
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这里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樊笼”是喻体,本体和比喻词没有出现。诗句将官场生活比作樊笼,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C项,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里“沙如雪”“月似钩”是比喻。“沙如雪”,“沙”是本体,“雪”是喻体,“如”是比喻词;“月似钩”,“月”是本体,“钩”是喻体,“似”是比喻词。诗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边疆战场的景色。
D项,出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里“如”表示假设,不是比喻词。
故本题选D。
10.A【解析】
A项,出自唐代贾岛的《题诗后》。句意为: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B项,出自唐代李白的《长相思三首·其二》。句意为: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该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扩大夸张。
C项,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句意为: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该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扩大夸张。
D项,出自唐代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并州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该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扩大夸张。
故本题选A。
11.B【解析】
A项,拟人。诗句赋予东风人的动作,能用剪刀裁剪万叶千花。
B项,该项没有使用比拟手法。
C项,拟人。诗句赋予芍药人的情态,能含泪;赋予蔷薇人的动作,能卧晓枝。
D项,拟人。诗句赋予南风人的动作,能偷偷开门窗和翻书。
故本题选B。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