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伏笔式
散点式提问也可以如同作文伏笔一样,为进入深度探究作铺垫,答案的意义体现于主干式 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比如上《阿长与山海经)时,老师首先提问:阿长是谁?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问题,从阿长称呼的由来到她的身份都有助于解答主干式问 题:鲁迅对阿长前后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并最终使学生探寻到鲁迅创作此文的思想感情。
3.迁移式
通过散点问题,将课内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地迁 移。例如《老王》一课,在分析了老王这个人物之后,可问问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善良可敬但在社会中却处于弱势的人,这是由内而外的迁移;同时又可以由"你 如何看待像老王这样的人"这一散点问题,回归到课文中,讨论主干问题杨绛是如何看待老王的,并深入分析"愧作"的含义及原因,这是由外而内的迁移。一堂课 的导人问题也常常可以是这类由外而内的迁移式问题,比如(端午的鸭蛋)这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问:端午节快到了,你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由此拉近课文 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4.启发式
当学生的思路拘泥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主干式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教师可以设置启发 性的散点问题,帮助学生突破狭小的圈子通往开阔地。比如上文提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只是花儿吗",就属于这一类。又如《威尼斯商人》第一课 时,我设置的一个主干式问题是:"鲍西娅是如何赢得这场官司的?提示:在与夏洛克的应对中有三处伏笔,这些伏笔都得到了照应。"学生只找到了两处,于是给 出启发式问题:夏洛克涉嫌谋杀公民的罪名从何而来?于是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三处,切实感受到了鲍西娅的智慧。
5.补充式
所谓补充式问题就是对主干问题具有补充性质的问题。前面提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爸爸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里?"这一类问题属于补充式。通常关于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的提问也属于这一类。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