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6.混合式
有些散点问题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功能,并难以区分主次的,可以称为混合式。例如 (枣儿)一课,我补充了叶赛宁的诗《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设计了散点问题让学生说说其中"老枫树"的含义,老枫树是故乡的象征,是诗人乡愁的寄托物, 甚至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句"唯有老枫树单脚独立,守护着天蓝色的俄罗斯"与文句"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颇为神似,不会令远离故土的人"迷 路"。所以这既是一个补充式问题,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是伏笔式问题,为学生解答枣树及枣儿的象征意义铺路;还兼有开启学生思路的作用。是为混合式。
教师除了自己设计问题外,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既然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提 问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不再需要老师来提问。一堂课也可以完全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贯穿,这些问题可能多数都是散点问题。对有些课文我们曾采用旁注式教学法,就是 学生在赏析、旁注后,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提出一个学生本人认为最有意义的真问题。由于此类问题的零散性,课堂时间又很有限,教师要精心选择,穿针引线,高 效地组织好这些问题。组合散点式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多数原则
教育要面向全体。但是班级教学的局限性,使我们在课内只能尽量做到面向多数。对于学 生提出的散点问题,教师要选择出现频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满足多数学生的求知需求,同时也要兼顾文本本身的特点。对于没有提出这些问题的同学,要鼓励 他们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没有被纳入到课堂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后与问题的提出者交流意见,也可以在作业平台上与之对话。
2.统一原则
课堂对话不能漫无目的,讨论的问题亦有主次之分。根据课程的需要,教师从学生的问题 出发设置教学目标,以目标为依据来统一散点问题。生动高效的对话交流围绕目标展开并掀起高潮。学生的提问中也可能存在主干式问题的雏形,在目标一致的基础 上,教师要围绕主干问题选择并组织散点问题,避免课堂的散乱与低效。教师还可以把学生提出的散点问题整合、转化为主干问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