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需要一定的历史功底,对于已经丢掉书本多年的考生,我们推荐历史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试的学习结果及具体规定,是教学完成后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果的一种预期状态。
考生应有计划地练习教学目标的书写。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四要素模式,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每个要素又各有其要求。
1.行为主体
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有的教师将目标表述成“教给学生……”或“使学生记住……”,这是不妥的,因为其行为主体 是教师。规范的表述应是“学生应该……”。有时,行为主体可省略,如“在课堂讨论中,能归纳出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其行为主体“学生”省略。
2.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应该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出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解决、背诵等,而且要注意因学习水平不同需有不同表述。作为评价的依据,它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
3.行为条件
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是否允许使用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
4.表现程度
学生通过学习后所产生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
【案例】
《人权宣言的理想》
1.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人权宣言的背景;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能概括出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和质疑,评价人权宣言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法,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通过探究讨论,理解和体会辩证看待问题的历史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权宣言中平等、自由的人权思想;理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