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同学们肯定都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整体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找出本文中不理解的文言词语,共同交流。

明确: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左右,近臣。期(jī)年,满一年。孰,通“熟”,仔细。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1.文章主要内容为劝谏,在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而邹忌得到的答案都是自己比徐公美。【板书:比美、邹忌】

2.事实真的如妻、妾、客所说的吗?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妻子认为邹忌比徐公美是因为爱他,妾是因为怕他,客人是因为有求于他。他悟出的道理:自己受到了蒙蔽,那么高高在上的君主受的蒙蔽就会更厉害,需要大臣去进谏,才能更好地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国家才能繁荣。【板书:进谏、齐王】

3.学生读文,小组讨论。邹忌向齐王进谏的结果如何?你认为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邹忌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广开言路,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最终齐国繁荣,使得“四国朝齐”。齐王是一个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邹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文中邹忌由比美而推及向君主进谏,这种方法是设喻说理。【板书:设喻说理】

(四)拓展延伸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造福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想想,邹忌如果生活在当今社会会做什么?

明确: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结合邹忌的进谏精神作答。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学习完今天这篇课文,也要懂得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错要马上改正的道理,并在生活中践行。

布置作业:搜集《战国策》中其他的故事读一读,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结合《战国策》品析这篇文章的特色?

【参考答案】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通过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揭示了一个人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进行讽谏的理由和依据,塑造了邹忌这一鲜明形象,也揭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语言简炼,笔锋犀利,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动,还善于借用各种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这些写作特点。本文的艺术技巧,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印象,如:叙述邹忌分析众人称赞他美的不同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庭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本节课你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你是如何使用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运用了谈话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方法。

在导入环节,我以同学们较为熟悉的电视剧《封神榜》作为话题,和学生们谈论大臣进谏的故事,由此引入我的课堂。谈话法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的展开。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文中难理解的文言词语,帮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大意。为接下来深入分析齐王、邹忌的人物形象,讲解本文说明的道理奠定基础。

在深入研读环节,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邹忌向齐王进谏的结果如何?你认为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邹忌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最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从而突破重点。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