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汤老师接手3班班主任一个月了,他在课间经常把做作业的同学“撵”出教室,还“异想天开”的让学生自主设计去世界文化遗产地考察路线,让学生模仿在联合国发言,让学生设计一次公益募捐的方案。

就在其他老师议论汤老师的这些做法时,他有在“折腾”分层教学,现在他需要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上课要同时兼顾班上多个小组的学习状态.....有老师建议他少“折腾”,还说:“你关注大多数学生就行了,何必那么费劲,再说即使你这样辛苦也不一定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汤老师依然坚持他的做法,在经过多次实验后,他慢慢发现分层教学,还有很多窍门,比如可以把分层教学与“小先生制”致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所思所得。例如,在学完《屈原》之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有读后感、有续写、改写,有诗歌、图画、短剧,角度多样,观点鲜明。一段时间后,汤老师发现学生越来越乐于在作业中另辟蹊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汤先生的行为。(14分)

31.材料:

刚参加工作的夏老师,承担高中一年级的英语教学,第一次上课时,夏老师正用英语做自我介绍时,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听讲,唯独坐在第一排的一个男生没有抬头。夏老师注意到,他正在看一本英语小说,他虽然有些不快,但也未多想,就开始教学。夏老师朗读课文的时候,发现那个男生根本就没有把课本拿出来。“要不要提醒他呢?”夏老师一分神,结果读错一个单词。“切”那个男生发出了不屑的声音。夏老师感觉特别尴尬,上课也没了状态,课后,夏老师从别的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个男生叫李奇,曾经因父母工作的关系,在国外上了几年学,英语水平已经很高了。

夏老师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并主动找到李奇交流。夏老师了解到李奇非常喜欢外国文学。于是,夏老师找到许多最新原版英文书籍,认真阅读、思考,并利用课外时间与李奇交流心得。渐渐地,李奇也喜欢主动找夏老师交流。夏老师让李奇担任班级英语课代表,还鼓励他在班上积极分享阅读体会和学习经验。一段时间后,夏老师发现,李奇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还主动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学校,整个班级学习英语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夏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32.材料:

影视产品积压纸媒读物是当下一个明显趋势,正推动文化生态的剧烈演变。前者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越,不能不使写作者们疑惑:文学是否已成为夕阳?

没错,如果文字只是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学确实已遭遇强大对手,落入螳臂挡车之势,出局似乎是迟早的事。不过,再想一想就会发现,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脚本,优秀的文学实中寓虚,虚实相济,虚实相生,常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任何比喻都是画不出来的。说少年被“爱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画?画一只血淋林的箭穿透心脏?令人同样可以质疑:说恋爱者在“放电”,你怎么画?画一堆变压器、线圈、插头?

画不出来,就是拍摄不出来,就是意识的非图景化。其实,不仅比喻,文学中任何精彩的修辞,任何超现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导出缺略、跳跃、拼接置换的变化多端,使一颗树也可能有上千种表达,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用镜头来精确地追踪。在另一方面,文字的感觉化之外还有文字的思辨化。钱先生未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辩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蹈。所谓“白马非马”,具体的白马黑马或可入图,抽象的“马”却不可如图;即便拿出一万个万马图,但“动物”“生命”“物质”“有”等更高等级的相关概念,精神远行的诸多妙门,还是很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若没有文字,脑子里仅剩一堆乱糟糟的影像,人类的意识活动岂不会滑入幼儿化、白痴化?

(摘编自韩少功《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问题:

(1)文中画线处“镜头够不着的地方”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如何理解文中认为“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0分)

免费做题:点击下载题库APP(免费做题,免费视频,最新资讯)

资料分享:点击加QQ群561285085(定期上传免费资料,分享经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