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2.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3.简述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21、【参考答案】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八个范畴的具体内容:

第一,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言语思维、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等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

第二,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有效的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第三,空间智能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围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

第四,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

第五,音乐智能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

第六,人际智能是指能很好的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第七,自我认知智能是指具有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第八,自然认知智能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能够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的能力。

核心观点:第一,每个人具备所有的八种智能。第二,大多数人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第三,智能之间通常是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第一次从多维视角看待智能。

22、【参考答案】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活动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活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逆境可以成才,“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 “威武不能屈”等典型故事,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身心发展,他们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是以各个不相同的复杂组合在不同个体身心发展上产生影响的。

23、【参考答案】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的基本情况,如总人数,性别结构,生源状况,年龄分布等;班级的基本状况,如学习好中差学生的比例,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班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的,班级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生活的小区环境,学生家庭条件,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的。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果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情况,居住条件等,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若遵守纪律,文明礼貌集体观念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生的个性情况,如智力特点,情感意志特点,性格和气质的类型等。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1,书面材料分析,即借助学生的成绩表、作业、日记等书面材料对学生进行了解;2 调查法,即通过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问卷,座谈等。3,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4 谈话法,是班主任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本方法,该方法具有灵活方便,容易了解事实细节,有利于感情沟通等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

24.材料:

在某小学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围绕“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好老师?”这一问题,大家展开热议。有的说:“好老师是热爱学生的老师”;有的说:“好老师应该为人师表”;还有的说:“教学好才是好老师”……

这时,培训教师跟大家分享了一位作家的故事:“小时候,我非常胆小害羞,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也从不叫我回答问题,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每一片 叶子都有一个灵魂》的作文,上课时,老师轻轻的走道我的面前,问我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作文。她的文化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亲切,让我无法拒绝。我用颤 抖的声音读完了作文,她感谢了我。下课了,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她建议我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来也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些我都做到了。”

这个故事引起了大家对于“好老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问题:

1.结合材料,试分析“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10分)

2.试述小学教师如何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10分)

24.【参考答案】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认为教师做到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就是好老师,除此之外,一名好教师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应该坚持教育公正,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材料中,证因为教师能主动关注不积极的学生,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信息和动力。

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应尊重、赞赏学生,在材料中,教师并没有粗鲁地要求学生分享作文,而是轻言细语,温柔地征询学生的同意,使学生感觉不到不应拒绝的力量,正因如此,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作文,也正因如此,老师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发展。

此外,新课改强调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坚持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 “关注人”,做到这些,才是我们认为的好老师。

(2)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需要教师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儿童的差异性表现在:

①能力的差异,儿童在智力水平上存在差异,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低,有的发展水平高;儿童在智力类型上存在差异,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存在的不同;儿童在能力表现早晚上存在差异,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儿童智力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男性智力分布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各自优势领域也不一样,教师要从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接受并在各自能力基础之上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促进阶其能力的发展。

②认知方式差异。儿童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存在差异。场独立的儿童更偏向独立的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儿童容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故教师对场依存型孩子,也应该给予更多指导,而对场独立型的孩子给予适当指导,更多独立思考时间和机会,沉思型学生更注重解决问题的精度而非速度,冲动性更注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非精度,而辐合型还是发散型思维习惯来说,也有差异教师应予认识并从不同方法去肯定引导学生。

25.材料:

语文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小龙禁不住发问:“老师,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老师不假思索说:“这有什么奇 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嘛。”小龙还想追问,老师不耐烦地摆摆手,让他坐下,并说道:“大家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要随便提问。”教室里顿时 安静下来,小龙也尴尬地低下头去。

(1)结合材料评析这位教师处理学生课堂提问的做法。(10分)

(2)谈谈教师怎么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0分)

25. 【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老师违背了教学原则的启发性原则,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启发现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材料中老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没有认真思索给予正确的答案,而是,用随意和不耐烦的态度对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特的人是指学生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其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学生的疑问正是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的质疑是合理的,老师应该予以耐心解答,而不是用一句话来应付。

(2)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说、敢想、敢问。同时,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尊重学生劳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

其次,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

最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纵,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合作中发现问题,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交流来解决。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