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2.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其他同学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线则是晨昏线。

【教师设置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教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

(1)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搜集地球自转的其他地理意义。

四、板书设计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