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部分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上可承接“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两节对地球环境的描述,其下可展开地球地质构造的学习。本节具体又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其二为地球的演化过程,本次说课主要围绕着第一部分展开。

二、说学情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节课在高一新生刚入学时开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还习惯于具体到抽象,此外,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也比较零散、繁多、记忆量大,学习起来容易枯燥,课程设计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提升课堂的趣味性,需要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以及注重知识的联结。

三、说教学目标

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在关注要走多远,却忘了我们为何要出发,课堂教学目标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课标、教材和学情,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理解古生物化石分布和地质年代表的相互关系。

2.能用不同方法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3.初步认识地质年代表,了解其构成。

4.举例说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其古生物特点,意识到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材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化石与地层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能用不同方法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到达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时间和空间能力,主要采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目标,我致力于把“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科学理念,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我将会出示甘肃张掖、太行山王莽岭等沉积地层图片,请学生观察他们有何特点,学生很容易发现他们具有层状结构,教师则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称呼这些层状岩石。

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第二步:新授

这部分我将其分为2个环节:

1.认识地层和化石

(1)认识地层

教师讲解: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①教师出示甘肃张掖、太行山王莽岭等沉积地层图片,请学生猜测他们的岩石类型。

学生回答:沉积岩。

②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沉积岩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的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形成沉积岩。

③学生通过摞起多层书籍,思考地层上下顺序和岩层新老的关系。思考可知,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即越向下的岩石越老,越向上的岩石越新。

(2)认识化石

①教师展示恐龙化石图片,提问什么是化石?常见于哪种类型的岩石中?

学生回答: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经石化而形成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常见于沉积岩中。

②教师出示三叶虫化石、恐龙足印化石、蕨类植物化石、被子植物化石等,提问:这些都是化石么?请说明判断理由。学生观察这些化石对应生物的解剖图,前后四人一组给这些生物按照由老到新排序的年代排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讨论得出:生物越古老,生命结构越简单。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

③教师呈现化石形成的资料,请学生总结化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总结:生物遗体或遗迹→沉积物覆盖→沉积物变成岩石,生物遗体或遗迹石化成为化石→构造运动,侵蚀和风化作用使一些化石暴露于地表。

(3)理解地层与化石的关系

教师呈现多地含三叶虫的地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观察可知这些地层应该为同一时代形成。学生比较三叶虫化石和恐龙化石、蕨类植物化石和被子植物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可发现沉积岩地层中的化石越古老,则该地层的年代越古老。

(4)学生完成课本上思考题,分组探讨两地地层存在差异的原因。

师生总结:原因多样,例如地壳运动导致的隆起、凹陷,流水和风力的侵蚀等。

(5)教师出示珊瑚化石、破碎的贝壳化石、含煤地层图片,请学生推测各自反应的生物生长地理环境。

师生总结:分别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滨海环境、湿热茂密的森林环境。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生物化石的种类及特点会反应当时的地理环境。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