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和基础)。
“两种制度”: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
二、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酝酿阶段。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对“一国两制”形成作了准备;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正式构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2.具体化阶段。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阐述“一国两制”方针。
3.法制化阶段。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使“一国两制”成了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保证的国策。
4.完善阶段。2005年颁布《反分裂国家法》。
三、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香港回归有何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原因:根本原因是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关键因素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群众渴望回归。
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四、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答案】
德育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历史课堂是主阵地。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历史教师可以这样做:
第一,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激励学生牢记英雄故事,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勇挑社会重担的、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记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前辈,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下去。比如周总理的睡衣、红军的草鞋等。
第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更是一种民族责任。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比如,可以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状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经济非常落后,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人格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这种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感到了自己肩上背负的重担,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五、中学历史课外活动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历史知识竞赛。教师拟定历史知识竞赛题目后,由学生进行笔答或口头抢答,组织班内或班级之间竞赛。这样做的目的是巩固、扩充学生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观看历史电影、纪录片、阅读历史课外读物。观看视频资料时要保证纪律、做好卫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要做好读书笔记,最后要交流心得体会。通过这几种方式可以使历史场面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3.外出参观。外出参观是学生很喜欢的历史课外活动形式,参观的对象可以是历史博物馆以及各种文物古迹。要注意充分利用本地历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