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模拟题(4)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爱弥儿》的著者是( )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洛克 
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C.文化体系 
D.教育为文化本体
3.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4.( )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 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A.叙事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质的研究法 
5.校园文化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国家课程 
D.地方课程
6.(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A.实践活动法 
B.实验法 
C.发现法 
D.参观法
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A. 1856 
B.1860 
C.1862 
D.1866
8.教师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
A.编写教案 
B.设计教法 
C.设计板书 
D.做好备课计划
9.“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 )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赞科夫 
C.巴班斯基 
D.布鲁纳 
10.以下不属于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的是( )
A.课堂教学 
B.专题活动 
C.综合实践活动
D.心理健康教育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12.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13.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14.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特征。 
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15.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 )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16.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17.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A.人格型和行为型 
B.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C.行为型和情绪型 
D.情绪型和人格型 
18.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19.逆反心理出现在( )阶段。 
A.中学 
B.小学 
C.幼儿 
D.大学
20.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 )
A.丘脑情绪理论 
B.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 
C.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
D.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21.治疗恐怖症最常用的方法是( )
A.肯定性训练 
B.合理情绪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松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2.D【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3.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没有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5.B【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6.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发现法的概念。
7.C【解析】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8.B【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9.B【解析】略。
10.D【解析】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安全教育途径的范畴。
11.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2.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13.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14.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15.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16.A【解析】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没有优劣之分,不能决定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17.B【解析】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18.B【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9.A【解析】逆反心理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
20.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丹麦生理学家朗格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21.C【解析】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