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理论是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精析】C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

3.【精析】A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4.【精析】B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5.【精析】B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它决定教育这个上层建筑领域。

6.【精析】A实现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

7.【精析】D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统一的过程。

8.【精析】B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同时夸美纽斯还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认为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并掌握知识。因此,正确答案选B。

9.【精析】B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他的这一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因此,答案选B。

10.【精析】C传统与现代两大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11.【精析】A赫尔巴特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人称为“现代教育之父”。因此,正确答案选A。

12.【精析】D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由此推动教育研究的加深,对教育规律的揭示也将更加深刻。因此,正确答案选D。

13.【精析】D智力一般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思维力是其核心。

14.【精析】B运动员得到金牌,要奖励启蒙教练,这说明运动员的成绩和启蒙教练的辛 苦劳动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滞后性。

15.【精析】B 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

二、填空题

16.教育现象

17.非制度化教育

18.社会性

19.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20.课程设计

21.教育目的

22.直接经验

23.科技

24.皮亚杰

25.等级制

26.教育立法

27.林哈德与葛笃德

28.年龄分级

29.价值定向

30.教育

31.环境决定论

32.教育管理

33.人格感化

34.自我教育

35.课程改革

三、简答题

36.(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

(4)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3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

(2)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懈怠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8.(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的失误。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3)评价作用。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准绳,衡量实际教育活动与预定目的的偏差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做出调整,进行有目的的控制。

(4)协调作用。教育目的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39.(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40.(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四、论述题

41.(1)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就是个人智力、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在个人自我素质(德、智、体)发展的同时,会做各种工作。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目标,使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把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淘汰教育、选拔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教育。

42.(1)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2)我国中学学校的德育内容:①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保护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利益的坚强意志的教育。②理想教育。③集体主义教育:形成集体观点,关心集体和善子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④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⑤自觉纪律教育。⑥民主与法制教育: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关于宪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关于遵守法律,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等。⑦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⑧道德教育: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教育。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